登录 | 注册

刘氏名人堂>刘氏文化


《刘氏大同宗谱》源流序载:“尝思木有根,水有源;由此而思,水木尚有根源,岂可人不敬念祖宗者哉!然不籍记载之传流,则世远年湮,又将何以为考证乎?是故朝廷有史,闾阎有谱,由来旧矣。夫史也者,编年纪月,垂万世以无穷;谱也者,生居卒葬,传千秋而不朽”。

《人民日报》1987年5月3日公布,刘姓为全国4大姓氏之一,人口数仅次于李、王、张3姓,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4%,人口6500万。《中华姓氏源流史》作者何光岳介绍:“加上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刘氏人口有9800万。”相当于中国一个人口较多的大省份。

2008 年1月10日,新华社发布了一则消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姓氏研究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与深圳鼎昌实业有限公司历时两年对中国 人姓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刘姓仍为中国第四大姓,约占汉族人口的5.38%,北方地区的河北、内蒙古、辽宁、京津地区中刘姓比率较高,约占该地区汉族 人口的8%以上。

据 《史记》、《左传》等文献记载:尧帝长子监明、九子源明为刘姓(以封地为姓),系刘姓第1世“开创始祖”;源明公18世裔孙刘累是刘姓“建姓始祖”,处于 夏朝,家族谓之“御龙氏”;75世汉高祖刘邦,开创了刘氏大汉基业,系刘姓皇帝“国姓始祖”。刘姓自尧帝封地为姓开始,已传180余代。4000多年来, 刘氏后裔,枝繁叶茂,如今遍布天下,素有“刘天下,李半边”,“张、王、李、赵遍地刘”之誉。是一个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团结互助、奋发向上、兴旺发达 的望族。

在 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刘氏是皇帝最多的姓氏。尤其是以“刘累御龙”的神秘文化为先导,开创大汉基业的刘邦自诩为“真龙天子”,自此开始了“龙与帝王”的 不解之缘。大汉对人类历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由刘氏建立的汉王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令人敬仰的深远影响,汉人、汉族、汉字、汉语、汉土、汉 服、汉文化、汉学等便由此而来,足见大汉影响之大,并产生了汉族、汉语、汉字的专称。因此,刘氏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可以用“帝王之尊、民族之名、 影响之巨”12个字来概括。“她”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推到了历史发展的高峰,深为后人所敬仰。汉民族因之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源明以封地为姓,为刘姓开创始祖

刘 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也是一个多源的姓氏。其最重要的一支是源于唐尧之后裔。尧是传说中远古部落陶唐氏的领袖,名放勋,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五帝之 一。因陶唐氏是黄帝后裔,12姓中的祁姓部落,所以尧为祁姓。尧帝治国有方,被世人誉为典范之仁君,是远古最贤达的五帝之一。尧帝生9男2女,长子监明、 次子丹朱、三子开明、四子启明、五子胤明、六子觉明、七子卧明、八子晦明(傲明)、九子源明;长女娥皇、次女女英。尧帝认为长子监明不适于治理国家,分封 他到刘地(河北唐县)以地为姓。监明早卒,尧帝即封第九子源明到刘地。因此,源明公为刘姓一世开创始祖,源于祁姓。部分地区的《刘氏族谱》也有丹朱与源明 同居一地,合姓为刘之记载。

关 于祁姓刘氏的发源地,认为是以邑为氏,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云:“刘氏,祁姓,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也。”这里所说 的“定州唐县”,治所在今河北唐县东北。但查《辞海》、《辞源》、《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对“刘邑”的地望均无此说,年湮难考。



二、刘姓发展中关键人物刘累,是刘氏建姓之始祖

最早的一支为祁姓之刘,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河南鲁山。

尧帝19世裔孙刘累。《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嘉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史记•夏本纪》亦有相似的记载。

刘 累生于夏朝后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陶唐氏子孙生子有纹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刘累曾经跟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13帝孔甲 驯养四条龙(两雄两雌),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 并把豕韦氏的故地赐给他作为封邑。《史记•集解》引贾逵语曰:“刘累之后至商不绝,以代豕韦之后。祝融之后封于豕韦,殷武丁灭之,以刘累之后代之。”

后来,一条雌龙突然暴死,刘累不敢将此事禀明孔甲,暗中把死龙做成肉酱送给孔甲帝享用。后来,孔甲继续索吃龙肉,刘累无法再掩盖真相,因惧怕孔甲帝怪罪,只好带着家小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藏起来。隐居时31岁,称刘姓。刘累系刘氏建姓之始祖。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刘累故城在洛州缑氏县南55里,乃刘累之故地也。”于此可知,刘累在为孔甲养龙时住在今河南偃师南。后来,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三、一源两支,士会后裔恢复先祖姓,自为刘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载:“刘氏出自祁姓。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纹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能扰龙,事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封为杜伯,亦称唐杜氏。至宣王,灭其国。其子隰叔奔晋为士师,生士蒍。蒍生成伯缺,缺生士会。会适秦,归晋,有子留于秦,自为刘氏”。

从以上引文可知,祁姓之刘有同出一源的两支:一支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

西周初期,刘累后裔有一支被周成王改封于杜(今陕西西安东南),其国君被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杜伯被宣王所杀,杜伯之子隰叔逃到晋国,任士师(法官,掌握禁令、狱讼、刑罚),后以官命族,为士氏。

隰 叔的曾孙士会,即随武子(范武子,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字季),食邑在随(今山西介休东南),后更受范地(今山东梁山西北),故亦称随会、范会、士季、随 季。晋襄公死,他与先蔑出使秦国,迎立公子雍。士会、先蔑走后,晋襄公的夫人缪嬴抱住太子夷皋日夜在宗庙哭泣,又到执政大臣赵盾那里去闹,弄得赵盾等人没 办法,只好立夷皋为君,就是晋灵公。这时,秦军已护送公子雍来到晋国边境,赵盾便领兵去阻挡,由于秦军准备不足,败退到令孤(今山西临猗西)。先蔑、士会 逃到秦国。几年后,士会又被召回晋国做官,但有子孙留在秦国。士会留在秦国(都城在今陕西凤翔东南)的后代,恢复先祖姓,自为刘氏。

四、周匡王封少子于刘地,以邑为氏,是为姬姓刘氏始祖

源于姬姓的刘氏,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邑为氏,出自今河南偃师,即唐人林宝《元和姓纂》所云:“周大夫食采于刘,亦为刘氏。康公、献公其后也”。

《辞海》“刘”条有助于说明此事:“刘,古邑名,一作留。在今河南偃师南。春秋时期为郑国之邑,公元前712年为周平王所取得。至周匡王(姬班)封其少子于此,是为刘康公,传至贞定王时绝封”。

五、赐姓、从母姓、改姓等,是刘姓的另一重要来源

赐姓之刘形成于西汉初,有两支: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即皇帝位并定都洛阳时,接受戌卒娄敬定都关中的建议,决定把国都迁到长安,并因此赐娄敬姓刘。项羽的叔父项伯,因在鸿门宴中对刘邦有救助之功,刘邦赐其家族姓刘。

匈奴族刘姓,也形成于西汉初年。当时,匈奴部落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以皇帝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按照匈奴贵族皆从母姓的习俗,子孙皆姓刘。十六国时前赵的建立者刘渊即是匈奴贵族。


  北魏“勋臣八姓”之一的独孤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其改为刘氏。



六、汉皇刘姓,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

据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祁姓之刘的后一支传13世,有人于战国时期在魏国任大夫,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有子刘清,又徙居沛(今江苏沛县东)。清生仁,号丰公。仁生煓,字执嘉。煓有四子:伯、仲、邦、交;第三子刘邦,即汉高祖。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皆有刘氏。

彭城(治所在今江苏铜山)刘氏,出自西汉宣帝刘询的儿子、楚孝王刘嚣。至后周、有石州刺史刘懿,又分出一支,为京兆武功(今属陕西)刘氏。

东汉章帝子、河间孝王刘开,世居乐城,十世孙刘通徙居尉氏(今属河南),形成尉氏刘氏。

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广陵思王刘荆的五世孙刘述,为东平太守;述生建,为晋永城令,世居临淮(今安徽盱眙西北),为临淮刘氏。刘建儿子刘会,历琅邪内史,随东晋元帝渡江,居丹阳(今江苏江宁东南)。

南阳(今属河南)刘氏出自汉长沙定王之子刘丹,袭封三世。徙沮阳(今湖北保康南),裔孙刘乔,为晋太傅军咨祭酒,传三世为刘柳,任徐、兖、江三州刺史,又徙江陵(今属湖北)。

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刘发的儿子为安城侯刘苍,刘苍死后,其子有罪不得立,遂居广平肥乡。

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东南)刘氏,出自汉楚元王刘交之后,系因避灾祸自彭城移居南华。

此外,居住在信都、平原、范阳、濮阳、宋州、并州、河南(今洛阳)、雍州等地的刘氏,也都是大族。

于此可见,刘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

七、刘氏迁往福建始于晋朝,迁往两广约在唐朝

据 《台湾通志》记载,晋代从中原入闽者共有13姓,其中有刘姓。据《五国故事》及《十国春秋》记载,河南上蔡人刘安仁,唐末任潮州刺史,先安家于福建泉州之 马铺,又迁至番禺(今广州),其子刘谦,咸通中为广州牙将,后与其子刘隐“起封州,遭世多故,数有功于岭南,遂有海南”。

刘 隐弟刘艳于公元917年称帝于广州,翌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河南延津人刘浚,因其父刘崇于唐大顺年间任岭南东道观察处置使而留寓广州,后官至宗正卿 兼工部侍郎。又据兴宁《刘氏族谱》载:唐僖宗乾符年间,翰林学士、观察使刘天锡弃官奉父刘祥避乱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之石壁洞,此后发展成为汀闽望族。南宋 宁宗嘉定年间,河南宣抚使刘龙第7子刘开七,在广东潮州任官,子孙遂居于兴邑,人丁兴旺,支派益繁,后又自兴宁分散至许多地方。

刘氏移居台湾,最早者是追随郑成功入台的三位部将:武平侯中提督刘国轩、宣武将军刘国攀、大将刘俊。郑氏三代治台期间,其属官有刘陶、刘斌、刘秉忠等,还有战死于江宁之役的郑氏部属刘求成、刘茂燕父子的后裔以及刘德龙、刘传等人入台。清王朝领有台湾之后,闵、粤刘氏的入台者更是络绎不绝,其有名可考者即有刘却居、刘云耀、刘志瑞、刘士保、刘宗、刘豫长、刘承知、刘启东、刘济川、刘章志、刘中立、刘子锡、刘子顺、刘秉盛、刘贻元、刘阿满、刘振文、刘得昌、刘半立、刘秉英等数十人。刘姓目前是台湾第九大姓,约占台湾总人口的3%。大约从清代开始,闵、粤、台刘氏有不少人远渡重洋,到海外求发展,现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欧、美、大洋等洲及港、澳地区。



八、湖湘刘姓始于西汉,兴盛于“奉编入楚”及“江西填湖广”

汉 晋之世,长沙为刘姓一大郡望。20世纪末,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三国东吴简牍上,就记载了大量长沙刘氏族人的情况。湖南刘氏在宗族渊源上大都属于“汉室之 后”。考其渊源主要分为四大宗派:一是楚元王刘交后裔的彭城刘氏派;二是中山靖王刘胜后裔的中山刘氏派(即客家刘氏派);三是长沙定王刘发后裔(多出自安 城侯刘苍)的长沙刘氏南派;四是汉武帝刘彻后裔。

唐五代时,中原地区的大批刘姓官员,因世变,带着家小向湖南地区迁移。残唐进士河南刘参常,曾任怀庆府太守。生四子:德洪、德量、德广、德明,均是朝廷命官。后因朱温篡位,分别迁桂阳、岳州、益州、华容等地。系河南迁湘南、湘北始祖之一。湘中地区入湘始祖绝大部分都是刘玉盛、刘玉琦的后裔,属于所谓“三文五吉派”。三文(刘文政、刘文远、刘文滔)、五吉(刘吉茂、刘吉祥、刘吉蕴、刘吉才、刘吉星),是宋景德及宋元丰年间 “奉编入楚”,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移落籍于星沙(今长沙县),后徙居湘潭、娄底、邵阳等地。

平江县大部分刘氏属光谦公后裔,光谦公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官至兵部左侍郎,因禄山之乱蒙冤遭贬,于天宝十四年(755),带家眷由浙江金华潜迹平江。

在明清“江西填湖广”的中国大移民浪潮中,大批刘姓精英都离开江西故乡,纷纷前来湖湘大地拓荒创业。这些勇敢的开拓者们定居湖南后,其后裔在几百年的不断奋斗中日益壮大起来。

九、刘姓称帝称王者66人,执政时间近700年

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帝王者多达66人,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前赵、南朝刘宋等王朝或政权,共历时650多年,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

其 中,刘邦建立的西汉历214年,刘秀建立的东汉历196年,两汉共计41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长的一个朝代。刘备建立的蜀汉历43年。匈奴族刘渊建立的 汉国,至其侄刘曜即位,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历26年。刘裕在南方建立的宋朝历60年。刘武周于唐初曾自称皇帝,年号天兴。刘黑闼于唐初称汉东王,年号 天造。刘隐在广州建立的南汉历55年。沙陀人刘知远建立的后汉历4年。刘旻建立的北汉历29年。刘豫受金册封,南宋初曾为“齐帝”。

刘姓掌握政权时间久,享有一些特权,是人口能够得到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西汉时,全国共有2000多万人,刘姓人口就占100多万。新莽末年,湖北枣阳人刘玄曾在河南南阳称帝,年号更始。东汉建都于洛阳,刘秀又是南阳人,所以“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又近亲”,东汉时河南的刘姓人特别多。此后,由于刘姓子孙繁盛,支脉众多,分布广泛,又有“遍地刘”之称。




十、刘姓历史悠久,历代名人辈出

西 汉时,淮南王刘安,善为文辞,才思敏捷,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写了《淮南子》一书。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曾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刘向之子刘歆,为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和目录学家、天文学家,他继承父业,总校群书,撰成《七略》,对 中国目录学的建立有一定贡献。还有训诂学家刘熙。

东 汉有书法家刘德升,文学家刘桢,天文学家刘洪。三国时有哲学家刘劭。魏晋时有数学家刘徽。西晋有将领、诗人刘琨,有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东晋有 将领刘牢之,骁勇善战、淝水之战时为前锋,破敌立功。南北朝时,刘姓多文人。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所著《文心雕龙》,发展了前人进步的文学理论批评, 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巨著。南朝梁还有学者、文学家刘峻,文学家刘孝绰、刘孝威,女文学家刘令娴。此外,南朝宋有文学家刘义庆,北魏有经学家刘献之, 北齐有文学家刘昼。

隋 代有经学家刘炫、刘焯,时称“二刘”。隋末有江南农民起义首领刘元进,延安、上郡农民起义首领刘迦论。唐代,刘氏任宰相者13人,其中刘晏在肃宗、代宗两 朝任相,疏浚汴水,用分段转运解决关中食粮、整顿盐税、行平准法、改善了安史乱后财政紊乱的状况,是著名的理财家。另有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学家须兼史 才、史学、史知三长,强调“直笔”,所著《史通》是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的专著。还有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诗人刘希夷、刘长卿、刘湾、刘方平、刘商、刘 沧、刘叉,散文家刘蜕,浙东农民起义首领刘暀。

北 宋有史学家刘攽、刘恕,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凡史实纷杂难治的,多由刘恕处理。还有学者刘敞,诗人刘筠。南宋有名将刘锜,学者、文学家刘子翚,词人刘 过、刘克庄、刘辰翁,画家刘松年。金国有文学家刘迎,医学家刘完素,金末红袄军首领刘二祖。元代有学者刘因,散曲家刘致,雕塑家刘元;元末有红巾军首领刘 福通。

明、 清时期,刘氏有许多人奋起反抗封建压迫,如,明清之际有农民起义将领刘宗、刘宗敏、刘希尧、刘芳亮、刘文秀、刘体纯。清代有农民起义首领刘之协、刘登联、 刘德培,上海小刀会首领刘丽川。此外,明代有名臣刘基,画家刘珏,哲学家刘宗周,文学家刘侗,散曲家刘效祖。清代有大臣刘统勋、刘纶,诗人刘体仁,学者刘 献廷,伊斯兰教学者刘智,散文家刘大櫆,书法家刘墉,经学家刘逢禄,文学家刘开、刘熙载。清末将领刘永福,在中法战争中屡立战功,光绪时曾移驻台湾。还有 小说家《老残游记》作者刘鹗。

现代有政治家刘少奇,军事家刘伯承,诗人刘大白,作曲家、民族乐器演奏家刘天华,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还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女英雄刘胡兰等等。

十一、当今中国第四大姓氏,后裔遍布全国

刘 姓约占汉族人口的5.38%,是当今中国的第四大姓,在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高,其中尤以河北、内蒙古、辽宁及京津地区为最,约占该地区汉族人口的8%以 上。刘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还分布于许多古今少数民族中,如女真、高丽、满、朝鲜、高山、柯尔克孜、藏、布依、壮、怒、仫佬、侗、苗、瑶、阿昌、锡伯、 东乡、回、黎、白、维吾尔、土家、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弘扬刘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

四海一家,天地一刘。

打造刘氏宗亲沟通、交流平台。

祝福刘氏宗族薪火相传、英才辈出、经邦济世、共铸辉煌!



刘氏故事

刘姓必看!!古代两大皇帝家族的碰撞——...
刘姓必看!!古代两大皇帝家族的碰撞——谁才是名副其实的王中之王?
唐尧与祁姓刘氏 ...
唐尧与祁姓刘氏